晋工信产业字〔2022〕70号
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管委会、各市工信局,各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机关各处室: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的意见》决策部署,构建市场主体倍增“1+1+8+1”政策体系,大力实施产业链培育激励市场主体倍增行动,省工信厅制定 了《关于制造业全产业链培育激励市场主体倍增的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2年3月11日
关于制造业全产业链培育激励市场主体倍增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的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强化市场主体倍增要素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试行)》,深入落实工业和信息化“1+2+8”工作矩阵,构建“产业链+市场主体”培育模式,实施产业链培育激励市场主体倍增行动,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 “市场主体建设年”活动要求,重点聚焦5条具有比较优势、 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链,3条具有产业基础、特色明显的 产业链,2条潜力巨大的产业链,围绕延链、补链、建链、强 链各环节加快培育制造业市场主体,努力实现大企业“顶天立 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微型企业“枝繁叶茂”的制造业市场主体倍增目标。
力争到2022年底。围绕10条重点产业链,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5户,认定“专精特新”企业66户,新增“链核”企业 38户,带动小微企业196户。充分发挥10条产业链牵引示范 作用,带动全省工业全方但髙质量发展,新增规上工业企业 1000户,认定“专精特新”企业500户,新增“链核”企业139 户,带动小微企业724户。
力争到2025年底。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0000户, 新增重点产业链规上企业195户,“专精特新”企业达到3000 户以上,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00户以上,国家 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00户以上,实现“一企带一 链,一链成一片”的链式集群发展。
二、培育重点产业链激励市场主体倍增
(一)特钢材料产业链培育
聚焦“特钢一零部件一整机装备”产业链,以“延链”“强链”为核心,依托“链主”企业在取向硅钢、中厚板、极薄无取向硅钢、先进不锈钢等方面优势,瞄准特高压、高端煤机、新能源汽车、传统乘用车、市政设施等,通过资金入股、以商招商等,引进零部件配套企业入晋设立生产基地;通过加大技术支持、配套衔接等,做强型钢、不锈钢制品、矿山机械、重工机械等上下游企业。推进高端冷轧取向硅钢、不锈钢中厚板生产线智能化升级改造等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到2022年底,新增规上企业3户,认定“专精特新”企业2户,新增“链核”企业2户,带动小微企业20户;力争到“十四五”末,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1200亿元,新增规上企业10户,建成千亿级不锈钢全产业链。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培育
聚焦“车用原材料一零部件一系统总成一整车一配套基 础设施”产业链。以“补链”为核心,依托“链主”企业发挥整车牵引作用,补齐上下游配套产品、技术、人才短板,积极引进电机、驱动控制器等企业落地;支持“链主”企业加大对电子元件、铝合金铸件等配套企业技术支持,扩大中小企业订单规模,提高上下游配套能力水平。推进1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新型乘用车技术改造、50万套新能源汽车EHS动力总成及零部件等项目。力争到2022年底,新增规上企业10户,认定“专精特新”企业5户,新增“链核”企业10户,带动小微企业25户;“十四五”末,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 新增规上企业30户,为中部地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三)风电装备产业链培育
聚焦“零部件及原材料一部件及整机设备制造一风电场 开发运营”产业链。以“补链”“强链”为核心,发挥“链主”企业风电整机生产能力,依托我省风电资源和输送优势,加快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支持“链主”企业与风电塔筒、法兰等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推进新能源产业园、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晋北地区风电大基地建设等项目建设。力争到2022年底,新增规上企业3户,认定“专精特新”企业5户,新增“链核”企业2户,带动小微企业1 8户;“十四五”末,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150亿元,新增规上企业10户。
(四) 光伏产业链培育
聚焦“多晶硅—拉棒一切片一电池(PERC电池/TOPCon电池/异质结电池)一组件”产业链。以“补链强链”为核心, 重点围绕“链主”企业及“链核”企业,补齐配套企业、扩大 产业规模、突破核心技术。重点引入行业头部企业和先进技术,实施16GW高效单晶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做大电池、组件产业规模,补齐多晶硅、拉棒、切片等上游产业链短板。加快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开展智能光伏应用示范,支持全链条绿色发展。“十四五”末,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新增规上企业15户,建设百亿级光优制造全产业链。
(五) 氢能产业链培育
聚焦“焦(焦炭、焦炉煤气等)一化一氢(氢燃料电池、 载重氢燃料汽车等)”产业链。以“补链”“延链”为核心,依托“链主”,企业延伸拓展产业链条下游环节,激励市场主体培育。支持相关企业在省内合作建设油、氢综合能源站等终端设施,加快氢燃料动力系统生产项目、氢燃料重载车辆示范应用项目等建设,扩充下游应用场景,拓展培育下游应用企业。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氢冶金规模化应用。重点推进翼城基地 产能减量置换项目、高性能碳负极材料及焦化转型升级项目 建设。力争到2022年底,新增规上企业2户,认定“专精特新”企业5户,新增“链核”企业1户,带动小微企业10户; “十四五”末,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600亿元,新增规上企 业10户。
(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培育
聚焦“原材料一关键部件一信息化设备及系统一整车制 造一运营维护”和“原材料一零部件一系统总成一智能煤机整 机一煤矿产业链。以“强链”为核心,重点围绕“链主”企业, 加快高端产品研发,通过资源共享、产业链协同强化与上下游企业的长期合作,带动中小企业形成与主机产品相契合的配套能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力争到2022年底,新增规上企业10户,认定“专精特新”企业15户,新增“链核”企业9户,带动小微企业90户;“十四五”末,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1100亿元,新增规上企业75户。
(七) 铝镁精深加工产业链培育
聚焦“铝土矿一氧化铝一电解铝一铝材加工一精深加工” 和“镁资源一原镁一镁合金一精深加工”产业链。以“补链”“延链”为核心,依托“链主”企业,积极围绕国防军工、轨道交通、汽车等轻量化需求,推动高品质铝合金开发、镁合金铸造件生产线和挤压型材、轻金属材料及精密加工等项目建设,引进培育节能环保建筑铝材、工业铝镁型材、汽车轻量化零部件、家用电器用箔以及高导材料等精深加工企业,培植精细氧化铝企业。力争到2022年底,新增规上企业2户,认定“专精特新”企业2户,新增“链核”企业1户,带动小微企业5 户;“十四五”末,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1100亿元,新增规上企业10户,建设千亿级铝镁精深加工全产业链。
(八) 现代医药产业链培育
聚焦“制药原材料(动植物材料、药用包辅材料、医药中 间体、原料药等)一医药研发一医药制造(化学制剂、中成药、生物制品等)一医药流通”产业链,以“补链”“强链”为核心,依托“链主”企业,发挥我省中药资源、区位交通和企业产能等优势,推动补齐配套企业、产品种类、人才资源等短板,吸引医药研发企业以及龙头企业落地。支持“链主”企业持续加大订单分次分产品分配供给方式,培育中小企业。力争到2022年底,新增规上企业5户,认定“专精特新”企业 5户,新增“链核”企业2户,带动小微企业6户;“十四五”末,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314亿元,新增规上企业20户, 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九) 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培育
聚焦“衬底一外延一芯片一器件封装一应用系统集成一 关键装备一关键原材料”产链条,以“补链”为核心,重点依托“链主”企业,突破英寸碳化硅单晶衬底、碳化硅芯片、深 紫外LED芯片、MicroLED封装等关键技术,做大优势产品 产业规模。围绕关键产品,通过以商招商等模式,积极引进 上下游企业集聚,培育打造碳化硅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 “十四五”末,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新增规上企业10户。
(十)合成生物产业链培育
聚焦“玉米加工一戊二胺一生物基聚酰胺一工业丝、民用 丝”产业链。以“建链”为核心,重点推动“链主”企业培育发展, 加快40000吨年生物法癸二酸、240万吨年玉米深加工及500万吨年生物发酵液、年产50万吨生物基戊二胺和9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等项目建设,形成生产能力,引进培育本地配套企业。支持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发展能源综合供给新模式,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吸引上下游企业投资落地。力争到2022年底,新增规上企业1户,认定“专精特新”企业2户,新增“链核”企业1户,带动小微企业5户;“十四五”末,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新增规上企业5户。
三、促进制造业市场主体倍增激励措施
(一)支持“链主”企业做强做大
根据产业链发展实际,围绕重点产业链确定1-2户“链主” 企业,每年按照产业发展和工作需要适时动态调整。聚焦10 条核心产业链大力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企业开展智 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提升,率先发展一批规模大、效益高、竞争力强、补链强链效果好的产业旗舰。加大“链主”企业培育支持力度,鼓励行业头部企业设立制造基地及产业服务机构,支持外省制造业企业落户壮大“链主”规模。对“链主”企业年度营业收入首次达到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一次性分别给予1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进档奖励。
(二) 加速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
梳理产业链关键流程、关键环节,精准打通堵点、断点, 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供应循环。鼓励“链主”企业以商 招商,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拉动全省关联产业快速发展,加快 引进培育一批配套企业,吸引挖掘一批专精特新“链核”企业, 挖掘支持一批中小微企业,以产业链带动企业集聚,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实现“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链式集群发展。对重点产业链“补链、延链、建链、强链”项目,给予贴息或补助支持。支持新能源装备、节能装备、新型电力系统等绿色装备本地产业化,鼓励“链主”企业率先采购、使用配套企业的创新产品。对“链主”企业每提高5个百分点的本地配套率,按照年度配套率增幅相应采购额的1%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三) 培育壮大优质制造业中小微企业
健全由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构成的优质企业梯度 培育体系。加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力度,对我省企业认定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的,给予一次性300万元奖励;深化“专精特新”发展理念,促进“专精特 新”企业群体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对申报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励;对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给予最高不超过30万元——97的一次性奖励。设立3亿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对“小巨人”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在满足采购标的实质性要求的同等情况下,优先向中小企业采购。
(四) 实施制造业扩规行动
建设规下工业企业基础信息库和“小升规”重点培育库,
运用企业法人名录,入园进厂摸清规下企业存量,扩大重点企业监测范围。加大支持保障力度,按照“周调度、月通报、季考评”工作机制,引导已达规企业主动升规,指导同类型企业重组升规,帮助新开工(投产)企业达效升规,支持限(资) 上企业转型升规。加强“小升规”奖励政策、升规流程、优惠 政策宣贯,提升企业上规升级积极性。对当年首次“小升规” 的工业企业,给予每户30万元的奖励。对符合条件的战略性 新兴产业上规奖金在首次“小升规”工业企业奖励资金基础上 上浮30%。工业企业首次“小升规”后连续2年未退出规上工 业企业库的,给与每户5万元奖励;连续3年未退出的,再给予每户10万元奖励。
(五) 强化产业链基础再造
围绕产业链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体系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开展攻关突破。实施“双百”攻坚行动,加强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强化基础关键技术和重要产业工程化攻关,培育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优特钢棒线材等100项关键工业基础技术产品;实施中厚板生产线智能化升级项目、精加工智能化扩产升级项目等100个产业基础再造项目。对于经国家认定符合保险补偿要求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按照国家下发的保费补贴金额等额予以生产企业一次性奖励。对符合山西省保险补偿要求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产品,以实际投保年度保费的80%给予补贴,单户企业最高补贴500万元。
(六)推动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
鼓励“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 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推动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开展100项重大技术研发,实施100项重点创新项目,推进企业技术中心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高校、院所围绕产业链需求,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转让科技成果。支持一批补短板、“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项目产业化。对全省申报年度研发投入增速15%以上,研发投入费用3000万元以上,研发投入费用占同期销售总额3%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分档予以激励。其中:增速达到25%以上的奖励200万元,增速达到20%以上、不足25%的奖励150万元,增速达到15%以上、不足20%的奖励100万元。
(七) 加大产业链重点项目支持力度
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全面释放市场主体培育潜力。以纯电动新型客车及多用途乘用车扩建项目等标志性牵引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为核心,每条产业链每年遴选5—10个重点建设项目,建立完善重点产业链项目库,强化省市县三级联动,做好项目动态监测和跟踪服务,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确保项目建设有序进行、按期投产达效,提升重点项目对产业链整体的支撑促进能力。支持产业链锻长补短的上下游重点企业和关键产品,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对10条重点产业链“补链、延链、建链、强链”项目,给予贴息或补助支持。对节能降耗减排技术改造和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的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项目固定投资额15%的财政补助支持。
(八)加快产业链集群化发展
坚持聚焦发展,促进产业集群能级提升,打造一批在全国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深化产业集群试点示范,全面落实“一群两区三圈”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部署,立足太原、忻州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按照“打造基地、建设园区、集聚产业”的发展模式,构建“两轴十区多点支撑”的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新材料产业集群空间布局。积极争取工信部将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列为国家新材料产业集群(国家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研究制定《支持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打造全国知名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对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重点项目,给予贴息或补助支持。对产业集群服务能力提升、传统产业集群改造提升、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等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给予贴息或补助支持。
(九)加强产业链支撑平台建设
推动平台经济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有行业带动 力和影响力的产业供应链平台,通过省级技术改造资金给予 重点支持。聚焦全省重点产业链创新链布局需求,强化新型研发机构培育,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提质增量,夯实创新发展平台支撑,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对上年度以来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0万元。上年度以来获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予以与国家补助资金等额奖励。积极构建适应平台经济发展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对企业改造升级厂内仓配一体化项目或新建智能仓配一体化项目,按照规定通过省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给予支持。鼓励物流企业提升服务制造业能力,对首次评定为4A、5A级的物流企业、快递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 20万元、50万元奖励。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构建产业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设立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行业协会商会。
(十)支持数字经济企业培育发展
落实《山西省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若干 政策》,大力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支持山西流量生态园建设。对世界500强、国家鼓励的重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软件企业、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在我省落户投资发展数字化产业,经认定给予一次性200万元至 1000万元奖励。对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大数据企业首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补。对我省首次进入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等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补200万元。对完成2021-2023年度5G基站建设任务的基础电信企业,实际完成建设并验收合格的每个5G基站给予5000元一次性定额补助;奖励有条件的市开展本级财政资金配套,对本辖区5G基站建设给予支持。
(十一)加强产业链要素支持保障
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支持。充分发挥技改资金加战 略性新兴产业优惠电价加政银企合作的政策组合拳作用,继 续组织各市开展企业申报备案工作。健全完善战略性新兴产 业电价已备案企业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建立“一事一议”备案 办法,促进特殊企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市场交易。拓展供应链融资,积极推动供应链核心企业,加强对上下游小微企业应付账款确权。举办发布推介活动,对重点项目、产品、技术开展常态化发布推介。支持数字化场景应用拓展,对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软件工程化能力、新型信息消费、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国家级试点示范企业(项目)、优秀解决方案,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50万元奖励。支持开展数字经济融合应用示范,认定后按照投资额的30%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认定为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的,分别给予一次性3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奖励;工业企业智能制造专家诊断和评估一次性补助不超过20万元。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在制造业领域推行“链长制”,每个产业链明确一名链长, 建立一个工作专班,组建一个专家团队,制定一个培育方案,绘制一幅产业链全景图。协调解决制造业全产业链培育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进市场主体倍增和各项重点任务落实。细化工作举措,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各级政府的政策协同和工作协同。
(二)强化政策支持
突出综合施策、精准发力,针对不同产业链的特点和实际,研究制定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和市场主体培育的支持政策。坚持“一链一策”,从资金等多个方面给予倾斜,打好政策组合拳,为产业链发展和市场主体培育提供政策支撑。
(三)强化督导调度
围绕产业链提升和市场主体培育总体目标,细化分解工 作任务,强化日常督促。加强信息沟通通报,按需调度各产业链工作进展情况,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支持产业链发展,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构建推进产业链发展和市场主体培育的长效机制。
(四) 强化对接合作
扩大产业链合作促进范围,从省级层面示范引领,围绕产业链资金需求,每年开展产融对接,引导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加大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围绕产业链市场需求,每年开展供需对接,提升产业链协作配套水平,畅通产业链循环。
(五) 强化入企服务
深入开展“一月一入企、全年大服务”“我为群众办实事” 活动,对“链主”企业和产业链配套企业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严格落实“三个三”“五看五见一清单”和“三到位”,聚焦政策、项目、资金、技术、要素五大工信领域15类涉企服务事项,精准打造产业链培育激励市场主体倍增的优良服务环境。
(六) 强化氛围营造
强化对产业链培育和市场主体倍增的舆论环境营造,充分依托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介,多角度、多形式加强宣传报道,形成良好发展氛围。举办各类主题活动,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形成良好社会氛围。